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段今年底將完成整體建設
- 商洛在線
- 2021-05-13 14:49:08
- 來源:中國文化報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9年12月印發了《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以下簡稱《建設方案》),要求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建設任務。2020年12月,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會召開,公布《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施方案》,初步確定了45個國家重點項目,提出36項具體工作。
受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也稍稍放緩了腳步,進入2021年,長城沿線15省區市的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項目繼續穩步推進,尤其作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河北段今年底將完成整體建設。如何深刻理解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目標任務?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四大類主體功能區在建設中具體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如何更好實現國家文化公園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
四大類主體功能區該怎么建好
《建設方案》要求,堅持保護優先、強化傳承,文化引領、彰顯特色,總體設計、統籌規劃,積極穩妥、改革創新,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文物和文化資源的整體布局、稟賦差異及周邊人居環境、自然條件、配套設施等情況,重點建設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4類主體功能區。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主要目標任務是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四大類的主體功能區建設。中央部署的各項建設任務是否落到了實處,也主要是看這四大類主體功能區的建設能否較好地完成。”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認為,管控保護區應該和長城保護規劃確定的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相一致,或是說只能比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更大而不能小,不僅對長城文物的本體進行保護,還要對長城所在地的周邊環境實施嚴格保護和管控。
主題展示區包括核心展示園、集中展示帶、特色展示點等展示空間。核心展示園是人們參觀游覽的地方,所以核心展示園既要位于國家級文物和文化資源的重點地段,還要交通便利。長城作為線性文化遺產,應把長城文化帶上相關的各級文物資源串聯起來,形成一條長城歷史文化的集中展示帶。主題展示區里還要有特色展示點,主要是一些有特殊文化意義或者體驗價值但布局又較為分散的長城相關文物點。
文旅融合區主要是利用長城文物和文化資源的外溢輻射效應,推動長城區域的經濟發展,是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主體功能區。
在傳統利用區,要適當控制大規模的生產經營活動,要逐步把不符合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規劃要求的設施和項目撤出這個地區。“傳統利用區應該不是我們今天建設的內容,而是一代代的人在這個地區從事生產、生活形成的特色傳統的一個區域。對傳統利用區也是首先要保護這里的特色,同時要適度發展文化旅游以及特色生態產業。”董耀會說。
抓牢“文化闡釋”這條主線
《建設方案》中提到的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原則中,首先提出“保護優先、強化傳承,文化引領、彰顯特色”。“可以說強化文化傳承是長城文化公園的關鍵詞,這四大類主體功能區建設的核心要求也是要做文化的闡釋,只是在每一個區域中,闡釋的載體和形式有所不同。”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文旅研究中心主任鄔東璠表示。她認為,管控保護區是用長城本體去闡釋文化;主題展示區是用博物館等形式,圍繞著某個主題系統地進行文化闡釋;文旅融合區則是以旅游產品為載體,將文化融入到旅游產品中作為闡釋手段;傳統利用區則是結合傳統去闡釋原本就屬于長城文化一部分的、豐富多彩的鄉土文化。因此要抓牢文化闡釋這條主線,貫穿始終,而且四類主體功能區應該是相互融合、相輔相成的,而不是截然分開的。
“在實際建設中,對于主題展示功能區怎么建,目前除了建博物館之外,還沒有太多新的探索,而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適合修博物館,它需要一定的客流量來支撐。甘肅臨洮的做法是一種比較好的嘗試,將承擔主題展示功能的博物館擴大到整個主題展示區的戶外空間,利用游客中心以及這個遺址所在的場景,以戶外的生態博物館的方式做系統展示,避免了大的建設對遺址的影響以及使用的浪費。”她說。
董耀會認為,以文旅融合的方式,服務與彰顯長城承載的中華民族的堅韌自強和文化自信是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內容。這就需要我們思考:“什么樣的技術方法和方式,才能做好長城這種特定的文化遺產的文旅融合發展?哪些旅游業態的標準和專業做法,有助于推動長城文旅融合發展?選擇何種特定的形式和技術,通過旅游體驗對長城文化遺產進行闡釋與展示?涉及文化和旅游線路與產品的整合,需要統籌規劃各類文化和旅游設施,包括接待服務設施、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建設等。長城文化的闡釋與展示,要與長城旅游整體產品開發及文化和旅游產品品牌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打造文化和旅游資源及產業要素高度融合的發展路徑。”董耀會說。
長城歷史文化研究是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文化闡釋的基礎支撐。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研究所研究員于冰認為,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符號,其內涵需要更加厚實的考古研究支撐。“長城是以遺址形態為主的文化遺產,據統計,明以前的長城占調查認定長城資源的45%,明代長城中保存一般、較差、差和地面不見的點段占近90%。因此考古是認識長城的空間變遷、地形地貌利用、功能演變、修建分期、結構工藝、區域聚落景觀影響等的基礎,也有助于相關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及價值傳播鏈條的延長,以更加科學豐富生動的內容和形式向游客闡釋長城文化。例如,在游客普遍認知中,北京的長城是明代的,實際上北京長城很多是在北齊長城的基礎之上延建的,但目前這方面的考古、研究比較少,所以對公眾的展示也就更少。”她表示。
讓建設成果真正惠及廣大民眾
公眾是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最終服務對象,他們的認知度和滿意度是公園建設效果的重要評價標準。于冰認為,應當加強需求側細分研究和基準數據建設,以系統科學方式研究國家文化公園目標用戶細分,在此基礎上進行產品設計等,從而以服務對象的需求為導向,突出不同長城資源的闡釋傳播特色。此外,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應當成為公共文化空間的主陣地,公園的公益性應該被突出,可以對某些地方旅游存在的過度商業化問題起到很好的糾偏作用,包括今后在運營中,如何不給財政增加太大負擔的同時更好發動社區、社團等社會力量參與,都需要進行探索和創新。
長城作為規模超級龐大的線性遺產,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涉及15個省區市,建好用活國家文化公園,真正惠及廣大民眾,在加強長城文物本體保護和管控的前提下,還要做好“長城+”的大文章,如“長城+旅游休閑”“長城+青山綠水”“長城+鄉村振興”“長城+產業轉型”等。“這些都需要在國家層面上進行謀篇布局與體制創新,突破傳統部門和區域之間的壁壘,加強立法、空間規劃、土地管理、機構人員、經費政策、執法督察等全方位協調聯動,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可持續夯實制度基礎。”于冰表示。對此她認為,北京市此前發布的《北京市長城文化帶保護發展規劃(2018年—2035年)》,從城鄉建設的頂層設計角度著眼,將長城文化帶的發展定位確定為首都文化傳承與生態安全屏障,就是一種積極有效的做法。
長城沿線多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歷史上是農牧交錯帶分布區域,存在經濟薄弱、基礎設施差等現狀。中國農業大學規劃設計研究院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所所長劉晴認為,要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文化高地的背景之下,將長城沿線區域經濟發展與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探索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下的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新標桿、沿長城分布省市縣樹立跨區域農文旅融合的新模式,培育農旅帶動長城區域經濟發展的新動能。(記者 翟 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