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ytppq"></dd>
    <th id="ytppq"></th><dd id="ytppq"></dd>

    <tbody id="ytppq"></tbody>
      1. 南水北調建設河南段出土10萬余件珍貴文物 年代從舊石器時代到明清

        • 商洛在線
        • 2021-05-20 17:10:00
        • 來源:猛犸新聞

        千里長渠起淅川,一泓清水潤京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通水已達6年多,河南不僅是水源所在地,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所經線路最長的省份,在河南段建設中共搶救保護了10萬余件珍貴文物。如今,在鄭州博物院舉行的“長渠綴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展”,正對河南段出土的3000多件精品文物進行集中展出,這當中有不少都極具代表性。5月19日,猛犸新聞·東方今報聯合騰訊新聞走進鄭州博物館,對這場展出進行了直播,在線觀看量超過了155萬人次,這場展出到底有哪些看點呢?

        河南段出土珍貴文物集中展出 年代從舊石器時代到明清

        2014年12月12日,歷經50年論證規劃,耗時10多年建設的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全線通水,來自丹江口的水經河南、穿河北,一路北上到達京津,滋潤著北方大地。南水北調干渠總長1432公里,在河南境內便有731公里,河南也因此成為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所經線路最長的省份,在干渠的建設中,河南段也搶救保護了10萬余件珍貴文物。

        據鄭州市博物館社教部副主任崔龍妹介紹,在鄭州市博物館新館建成后,不少文物都轉移到了新館進行展出,而在老館則以“長渠綴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文物保護成果展”為主題,對在丹江口庫區及干渠沿線南陽、平頂山、許昌、鄭州、焦作、新鄉、鶴壁、安陽等8個地市出土的3000余件珍貴文物正在鄭州博物院進行集中展出。

        “這些展覽的文物種類非常豐富,文物的年代則從舊石器時代一直延續到了明清,”崔龍妹表示,這也側面反映了河南歷史悠久,文化厚重。

        崔龍妹介紹說,淅川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渠首所在地,在位于淅川的丹江口庫區,發現了多處舊石器時代遺址,這在這沿線其它地市所未見。在南陽展區中,對丹江口庫區以坑南遺址為主的不同地點發現的不同形狀的打制石器進行了集中展出。

        安陽殷墟一片甲骨驚天下,但商朝的都城早先卻并不在安陽,鄭州是早于安陽殷墟的商代前期都城,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鄭州段建設中,在滎陽市關帝廟遺址出土的龜甲等也在鄭州展區進行了展出;在平頂山展區,展出了文集遺址、薛寨遺址出土的大量宋金元時期瓷器;而在鄭州展區和鶴壁展區還分別展出了王老莊夫婦合葬墓及鶴壁關莊的大清守備孫振仍墓出土的清代精美金銀器、瓷器、玉器等。

        “太歲鼎”、帶鉤銅矛、陶樓…… 這些文物值得一看

        記者留意到,在鄭州博物館內,按照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由南而北的流向,對庫區及干渠沿線南陽、平頂山等8個地市的出土文物分展區進行了集中展出。

        集中展出的3000多件文物當中有哪些看點呢?對此,崔龍妹推薦的第一個文物便是南陽徐家嶺楚國貴族墓地所出土的“太歲鼎”,這個鼎通高45.5厘米,肩部有兩周陰刻篆書銘文,共49字。“這個鼎之所以這么珍貴是因為其銘文涉及的就是歲星紀年,這是我國發現的唯一一件有歲星紀年的實物。”崔龍妹介紹說,歲星就是木星,它圍繞太陽的公轉周期是11.8622年,古人以地球為觀測點,發現它正好十二年繞天一周,所以發明了歲星紀年法。而通過對銘文紀年的推算,認定該器的確切年代為公元前507年,而此時孔子已是不惑之年。

        在南陽展區,還展出著三件特別的文物——在中原腹地的淅川下王崗遺址的三個倒鉤銅矛,和我們在影視劇中常見的矛不同,這三個矛造型奇特,扁扁的像是一片葉子,并且每個矛上都有一個倒鉤,崔龍妹介紹說,專家們從造型、合金成分等方面都確認它并非中原之物,而帶有中亞青銅文化風格,這三個矛的鑄造時間則是約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800年。

        漢代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發展的第一個高峰,這一時期的建筑多以木質結構為主。由于中原地區久經戰亂,加上年代久遠,漢代的地面建筑已經蕩然無存,但在焦作展區所展出的多個東漢陶樓卻再現了當時的建筑風貌與水平。這其中尤其是一件漢代七層連閣式彩繪陶倉樓尤為壯觀,該陶樓最精彩之處在于主樓與副樓之間通過一條長廊式的通道連接在一起,類似我們今天的過街天橋。

        6項考古成果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其中4項在鄭州

        “我省對8座沿線城市369處文物點進行搶救性保護發掘時,多項發現填補了歷史空白,”崔龍妹介紹說,先后共有6項考古發掘入選了“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如新鄭唐戶史前聚落、滎陽關帝廟商代遺址、滎陽娘娘寨西周古城、新鄭胡莊韓國王陵、鶴壁劉莊先商墓地、安陽固岸東魏北齊墓地,在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先后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而這其中有4項都在鄭州。

        滎陽娘娘寨遺址是南水北調中線干渠工程文物點復核調查時發現,最為重要的發現是西周晚期到東周時期的古城址一座,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銅器、玉器、骨器、蚌器、石器等。“娘娘寨城址是新發現的西周晚期城址,為全國發現甚少的西周城址增添了新的資料,”崔龍妹介紹說,該遺址的發現,是鄭州地區乃至整個河南地區西周考古的重大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西周文化遺存幾近空白的缺憾。

        “而滎陽關帝廟遺址則發掘出了仰韶文化時期、商代晚期、西周、東周、漢代、唐代、宋代、清代等時期的文化遺存,尤以商代晚期文化遺存最為豐富,”崔龍妹告訴記者,關帝廟遺址是黃河以南地區首次大面積揭露的商代晚期聚落,發掘所見居址區、墓葬區、祭祀區、手工業作坊址布局清晰,表明了聚落內部區域之間功能的差異。

        而在新鄭市觀音寺鎮唐戶村的唐戶遺址,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面積最大的裴李崗文化時期聚落遺址。

        ■鏈接

        二十四孝圖出現在圍屏石榻上

        安陽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流經河南的最后一個城市,在安陽段的建設中同樣發現了不少的珍貴文物,在安陽展區中便展出了在固岸墓地出土的東魏時期的一個圍屏石榻,它的主人是一對1500年前亡故的夫婦。圍屏石榻和石棺床是中國北朝時期開始的一種喪葬形式,使用這種葬具的死者生前級別一般都比較高。據介紹,這座圍屏石榻是目前河南省發現唯一完整的一座,也是中國目前唯一一座以二十四孝子為題材的圍屏石榻,因而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在石榻的圍屏內側陰線刻有精美二十四孝子圖,內容為“郭拒夫妻埋兒天賜黃金與之”、“孝子郭拒丑祠孫兒時”以及“丁蘭行孝圖”等十二幅。石榻側面上沿有一道蓮瓣浮雕紋飾,中部為十二幅淺浮雕圖案,內容為青龍、白虎和麒麟等珍禽怪獸,每幅畫面單獨成幅,外圍用金箔貼出四方形邊框。

        成語“分道揚鑣”中的文物

        分道揚鑣,這個成語是我們經常見到,也是我們經常用的成語,其含義我想大家也都了然于心,分道揚鑣成語出自《魏書·河間公齊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而在此次展覽中一項出土文物便與該成語有關。

        在展區中展出了分道揚鑣的“鑣”,“鑣”到底是什么呢?崔龍妹介紹說,鑣是 馬嚼子的兩端露出嘴外的部分。而此次展出的“鑣”材質則不一般,為象牙制成,并且上面有著精美的紋路。

        ?

        推薦More

        av在线 网站观看
      2. <dd id="ytppq"></dd>
        <th id="ytppq"></th><dd id="ytppq"></dd>

        <tbody id="ytppq"></tbody>